福建泉州:大数据审计助力政府采购见成效
政府采购制度实行以来,对规范政府采购行为,节约财政支出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泉州市审计局今年首次开展对市本级2018年度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。审计调查内容涵盖了政府采购项目455个,涉及109个市直单位。
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审计手段,通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分析,对所有采购项目的相关内容实施全覆盖,并根据分析结果,针对疑点进行抽查,做到精准定位、靶向发力。
谋篇布局,数据先行。泉州市审计局结合年初“同级审”的财政数据预分析工作,审计人员一并采集“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”相关数据,在项目立项和实施前将分析关口前移,由数据分析人员提前熟悉和研究数据结构,转换和整理审计数据,为下一步的审计立项做好数据储备。
结合业务,构建模型。由于政府采购业务具有政策性强、主体众多、环节复杂的特点,项目立项后,审计人员采取走访相关部门、查阅和收集资料、系统流程测试等多种方式,学习了解政府采购的政策法规,熟悉采购业务流程。经过对采购业务和有关政策的学习,进一步认真研究业务数据,厘清审计思路,构筑表间勾稽关系,创建投标保证金分析、专家评标结果分析、供应商主要人员身份分析等大数据审计需要的中间表和审计模型37个,为提高工作效率、精准定位审计疑点打下基础。
全景扫描,全域覆盖。政府采购法对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做了规范性约束,审计人员根据相关规定,设置筛查条件,对所有采购项目的系统数据进行全面体检,发现部分代理机构和评标专家履职不到位、采购人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,在专家评审计分、投标保证金管理、中标通知书发出时限、合同签订时限等事项上存在违规,涉及200多个项目,资金近2000万。对于未及时清退的保证金,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立即督促代理机构在清理、退还,整改到位。
横向比对,关联分析。由于政府采购业务涉及的供应商企业和个人信息较多,审计人员充分利用历年已归集的数据资源,以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提供的信息,例如:失信企业或个人名单、工商部门重守企业信息、供应商企业股权信息、代理机构从业人员社保信息、评审专家库信息等,对投标主体资格资质的合规性、代理机构和评审人员身份的合规性进行审查;通过对财政一体化的指标数据、国库集中支付数据的对比分析,查找无预算、超预算,或者化整为零的采购行为。用科技把脉,让数据说话,切实体现和发挥大数据审计功能。
重点疑点,抽查取证。根据分析结果显示的重点和疑点,审计人员抽查部分具体项目的招投标文件档案资料,并延伸项目合同管理、验收手续及财务核算情况。审计抽查13个单位(采购人)的35个项目档案资料,占全部项目的7.7%。在对具体投标文件的文本资料审查中,进一步发现某些项目存在采购人对采购计划管理不科学、采购程序执行不到位、合同履行和项目验收把关不严格的现象,还发现部分供应商提供虚假投标材料及疑似围标串标的问题线索。
治病防病,堵塞漏洞。审计不仅要揭示问题,更重要的是防护和建设功能。审计调查中发现,目前使用的政府采购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,对可能出现的围标串标情形无法自动作出判别,导致部分供应商可以规避串标情形认定。经对2018年度市直单位采购数据筛查比对发现,系统出现部分采购项目的客户端序列号和证书号数据异常的现象,存在违规行为或系统瑕疵等可能性,系统未能及时作出判别或提醒。通过审计结果的反映,并提出优化系统、堵塞漏洞,采取措施加强监督的审计建议,遏制围标串标者乘机扰乱市场的行为,充分体现了审计“治已病、防未病”的作用。
来源:中国经济网